曾海文的姓名

曾氏那充滿藝術感的簽名,包含了羅馬字母「T’ang」及中文字「」及「」兩部份。所以,其生活圈子及密友都稱他做「T’ang」— 並且發音成唐朝的「Tang」。當中大部份人,只有少數例外,都 以為他的姓氏為唐朝 — 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 的「」; 但這並不是事實。

在超過二十年的研究中,我們從來沒有發現任何證據顯示一眾觀察者所述的為事實; 有些人出於浪 漫的想法,意圖為這名藝術家朋友的生平故事加添優美的血緣譜系; 不過,亦有部份人懷有無法被稱頌的企圖。

根據不同的參考資料,顯示出中國字「」的越南拼音,可以是「Tang」、「Tsang」、「Tăng」或「Tseng」; 故此,隨著時間推移和根據不同拼寫系統的變化,它帶有一定的可變性。

為了進行確認,同時了解有關中文字發音於不同區域中的變化,我們一直到處搜尋有關鑽研中國地 域讀音特殊性的古老學術書籍或文本。

在2018年11月,我們有幸購入一本非常罕有、於1886年出版,用法文撰寫的《中文字指南》,書中詳列各中文字的越南、普通話和廣東話的讀音。

此指南也許是有關此題目最早的學術文本之一,因法國只在1890年後完成對越南現有領土的殖民化,因此不太可能有另一本類似這一本、為外國人而設的指南早於1886年前出版。有趣的是我們現在擁有的這本書上面,載有一名法國中尉、科學家 利奧波索緒爾(1866- 1925)的書寫痕跡,他也是語言學家 費迪南索緒爾(1857-1913)的弟弟。

此本《中文字指南》是語言學家及漢學家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第一本以其名字發行, 比較安南區普通話、廣東話、中國普通話讀音及上海耶穌會出版小字典上註明的普通話讀音的字典; 當中部份更註有安南地區的讀音。

「曾」這個中文字,如我們上圖所顯示,根據《中文字指南》一書,於越南總共有五個不同讀法。 當中最常用的,是被羅馬文字母化的「Tăng」,其「a」字上的加上重音顯示。曾氏選擇在其姓氏羅馬字母的版本中,於「T」及「a」中間加上一撇,以保持與其姓氏中文原字的連繫。

因此,我們最終可以確認1927年生於中國、1937年移居越南的曾天福 (Zeng Tianfu),將其發音為「」的姓氏,於越南從「Zeng」首先改變成「Tseng」,然後改變成「T’ang」,並於當地開始使 用其筆名「海文」( “Hai-Wen” 或 “Hai-Woon” ); 他及後於1948年移民法國,並以曾海文(T’ang Haywen)的名字成為了一名畫家。

他的筆名採用了帶有 “ y ” 的「Haywen」這串法,而非取自拼音,帶有 “ i ” 的「Hai-Wen」,是為了 讓不諳拼音的法國讀者提供一個發音的指示。

這本《中文字指南》,曾由利奧波索緒爾擁有,現已成為曾海文檔案庫藏品之一。

請點擊這裡閱讀全文。